制造業招工低迷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勞務中介為制造行業的貢獻有多大? 上個世紀80年代,進工廠曾是一代人的夢想,曾經祖輩耕田種地的農民迎來了新的機會,他們努力扮演著“螺絲釘”的角色,撐起了珠三角、長三角等制造業高地的半壁江山。 然而這種情況早已停留在十幾年前。數據顯示,2008年至2020年,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平均年增長率為-2.84%。新生代的農民工,大多不愿意再遵循父輩的工人職業路徑。 那么,是誰在和制造業爭奪工人呢? 2004年,中國互聯網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在短短數十年里,誕生了大量的互聯網公司,互聯網以及相關產業為勞動者提供了過億的崗位。 可以說,互聯網對傳統制造業帶來的沖擊,就像當初的制造業對農業一樣,人們可以擺脫機械式的工作,擁有更多的選擇。 同時,互聯網熱潮也改變了年輕一代的思想,相比“環境差、工作累、工資低”的工廠,互聯網相關產業工作更加輕松,時間也更自由。 除此之外,制造業工廠智能化、自動化設備日益完善,普通操作工崗位逐年削減。據牛津經濟研究院報告指出,到了2030年,全球制造業就業會因為自動化再減少2000萬。這種隨時可能被取代的風險,讓不少人都有了危機感。 而疫情,讓這種危機感變成了現實。 如果說往年只是感覺招工趨勢是慢慢往下的,那么2020年的新冠疫情就像是一個轉折點,加劇了勞動力產業間的移動。 疫情期間,藍領工人由于工廠停工或裁員不得不另謀出路,這就加速了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的崛起。 2021年,滴滴平臺41.1%的專職司機來自制造業;疫情期間美團平臺的新增騎手中,35.2%來自工廠工人。 如今,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互聯網興起后誕生的職業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的重要選擇之一,同時社交媒體的火爆也為很多普通人提供了成功的捷徑,通過短視頻月入上萬的大有人在。 在互聯網的時代,年輕人賺錢的路子越來越多,制造業成了很多人“最后的底牌”。 制造業是國之根本,疫情更是讓我們感受到產能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而如今年輕人對制造業“退避三舍”,不僅是思維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工人的待遇、社會地位沒能得到重視。 無論月薪多少,在現行的體制下,技工的出路幾乎永遠被定格在一線車間,繁重的勞動和無休止的加班往往會伴隨其全部職業生涯。這樣的刻板印象讓年輕人幾乎是“談廠變色”。 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制造業,中國制造的崛起也有目共睹,高鐵、航天、核電、特高壓、芳烴……這些領先世界的技術,增強了國力,提升了國民幸福感,我們每個人都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最新數據統計,2020年勞務中介為制造業招聘人次突破1億人次,解決了工廠60%的用工需求,勞務中介公司也為用工單位產生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也可以說,制造業,如果離開了勞務中介在招聘方面的努力,用工荒的現象將會更加的嚴重。 二十年前,招人只是人事部門里面很小的一塊工作,但在今天,如何招人已經成為一門技能,已經成為一個行業,勞務中介最主要的價值就是招人和管人,幫助用工單位解決招人難、管人難的問題。 現如今,制造業招人的競爭越來越大,勞務中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為中國的制造業而努力,面對很多人的惡語攻擊,我們沒有理會,面對很多求職者對勞務中介的不理解,我們勇往直前。 在如今全球經濟遭遇重挫的當下,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制造業,更加重視勞務中介行業的發展,解決制造業發展的難題,在多方位的努力下度過中國發展的瓶頸期,讓制造業迎來新的轉機。